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广东小伙,辞职国企后身价40亿,靠郭晶晶、周杰

 

1997年,电影《泰塔尼克号》在美国上映。

该片在全球的票房累计收入为18.4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其纪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

第二年,在中国内地市场上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内地票房高达3.6亿,这部片子让出品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关于影片的男女主角、音乐原声、拍摄背景、故事原型都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当时一个果冻厂的“小老板”盯上了这块蛋糕。

怎么能把蛋糕吃到嘴里呢?

没过多久,演员陈龙和霍思燕拍的《泰塔尼克号》版果冻广告横空出世。

“一生不变,水晶之恋。”

现在来看,不管是广告内容还是广告词都土味十足,但当下对狂热的影迷冲击力是巨大的。

一时间,随便什么颜色的情人节,送女朋友一包水晶之恋,一定比“多喝白开水”效果好得多。

这个成功将自己产品营销出去的“小老板”,就是李永军。

他一手创立的公司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喜之郎。

从小作坊老板到后来的销售额超百亿的“果冻大佬”,他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

1966年,李永军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市。

大学读的是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在一家食品公司做市场销售,后又跳槽到深圳某国企当技术员。

国企的日子是枯燥无味的。日子单调而无味,李永军感到很压抑。

李永军想出去闯一闯。

1986年,深圳市某公司推出了国内第一款果冻零食,消费者纷纷买来尝鲜。一时引起轰动,反响很好。

李永军觉得果冻在食品市场存在空白,但他认为创业火候还不到。

一般来说,一个新产业的形成,总要经历一个萌芽期,然后才能进入高速成长期。

市场启蒙需要大量的推广费用,用巨资撞开的市场,如果稍不留意,胜利的果实就会被别人抢走。

李永军还没有胆量这么大刀阔斧,当然更重要的是没钱。

如李永军所料,因为果冻技术含量很低,入行门槛极低。

在短短几年,很多小老板选择入行,家庭果冻工业作坊遍地开花。

单本地一个叫锡场的小地方就有100多条生产线。

李永军觉得果冻实诚的萌芽期已经过去,即将要进入高速成长期。

他认为自己应该出手了。

李永军辞去国企工作,鼓动自己兄弟李永良、李永魁一起四处借钱。

三兄弟东拼西凑了四十万,一个果冻的生产线算是建成了。

如何能在众多果冻作坊中突出重围?李永军早已心里有算盘。

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实地考察,他发现市面上的果冻生产商都知道果冻销量好,能赚钱。

但是他们没有品牌意识,也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

消费者觉得品牌无所谓,碰到哪个买哪个,便宜是王道。

李永军说:

我们要售卖的已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光有知名度不能成为真正的第一品牌,消费者只有认同你的品牌主张,才会对品牌产生好感并发展为忠诚。

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便是做出自己的品牌。

想要做品牌,就得有个响亮的名字。

刚开始他们三兄弟给公司起的名字是“Strong”这个英文单词。但是李永军觉得读起来不顺口,就在家翻来翻去的念叨。

母亲无意听到,心想自己三个儿子都老大不小了,一个成家的都没有,没好气地问:

你们三兄弟都还没结婚,哪来的喜之郎?

李永军一听乐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名字太好了!

公司名字有了,想要做成品牌的想法也有了,那如何去实现呢?

李永军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去中央电视台打广告。

这个提议吓坏了两位本只想开个小作坊、踏踏实实过个安稳日子的两兄弟。

他们反对原因很简单,上央视打广告可不是去菜市场买菜。

成本太高了,更何况他们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

李永军很坚定,他认为现在果冻市场还没有成熟的品牌,不率先打响第一炮,很快就会被其他同行抢占先机。

最终两位兄弟妥协,兄弟三个又东跑西借去凑广告费。

1996年,喜之郎率先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巨额广告。

跟娃哈哈的起步相同,喜之郎也瞄准了尚未挖掘、却暗藏巨大商机的儿童果冻市场。